一、起草背景
“十三五”期,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围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发展目标,全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在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运输服务提升、“大交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创历史新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期,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交通强国建设、山东“强省会”战略等重大战略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为济南交通运输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山东省和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加快推进全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制本规划,提出“十四五”期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十四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二、起草过程
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工作过程中,认真研究、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自《规划》启动编制以来,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进行研究部署,对规划内容进行数论研究修改,先后召开7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尽全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二)高点定位,贯彻落实重大战略要求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赋予济南新的发展使命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为济南交通发展带来新机遇,《规划》充分贯彻落实战略要求,高效融入国家大通道,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好支撑保障。
二是贯彻落实山东“强省会”战略部署。“十四五”期,山东省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撑构建全省“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支持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充分研究落实,突出加快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省会经济圈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发挥省会经济圈资源要素配置、经济活动组织的中枢功能和先行先导作用。
三是支撑保障济南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十四五”期,济南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力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建设交通强国样板城市。规划强化交通引领作用,支撑城市空间拓展,着力提升济南枢纽地位,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三)集思广益,扎实开展研究编制。
一是编制基础扎实。《规划》自2020年年底启动编制以来,在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前期调研座谈,搜集规划需求建议,坚持交通先行,谋划未来交通发展布局,深入做好规划编制基础工作。二是充分对上衔接。充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上位规划,多次到省交通运输厅进行汇报争取,高效融入国家交通大通道。三是主动沟通对接。主动对接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口岸物流办等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充分征求并吸纳各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建议。四是坚持开门问策。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建议,广泛征求并吸纳人大委员和政协代表、社会公众、行业重点企业的意见建议。
《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反复进行讨论修改,对规划总体框架、目标要求、指标任务、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不断丰富完善,目前已经完成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部门合法性初审环境影响评价等程序,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三、征求意见和法律顾问参与情况
(一)规划征求意见情况
2021年6月,市交通运输局将《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转发给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和各区县征求意见。其中包括8个市直部门,分别是: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交通警察支队、口岸和物流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文化和旅游局;6个行业重点企业,分别是:山东交运集团、济南轨道集团、济南公交集团、济南长运公司、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全市各区县。《规划》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建议逐条分析,充分对接,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规划》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
(二)法律顾问参与情况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请法律顾问对内容进行审核把关。经初查,认为《规划》是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山东和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纲领文件,全面推进全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组织编制的,制定主体合法,依据充分,内容完备合法,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聚焦打造交通样板城市,从提升交通供给能力、运输服务能力、行业治理能力三个方面确定了“十四五”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交通强国样板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培育,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陆海联动战略支点充分凸显,成为面向亚太、连接亚欧的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有力支撑现代化“强省会”建设。
具体目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国际内陆港基本建成,力争建成国际级4F机场,高铁运营及在建里程6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920公里,小清河航道建成投用,建成1000吨级泊位14个,城市轨道运营及在建里程240公里,新改建城市道路700公里。二是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实现“123”客运通达网(省会经济圈内城市1小时通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和“123”物流网(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欧亚班列年开行数量达到1000列,国际(地区)航空航线达到65条;初步建成市域、市区两个“1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主城区及外围区县城区15分钟进高快速路,建制镇30分钟上高速。三是综合交通运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绿色、智慧、安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0%。
从交通供给能力、运输服务能力、行业治理能力等三个方面制定了共22项具体指标。
(二)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这部分主要聚焦强网络、提升交通设施供给能力,完善综合交通主骨架,重点构建国际、城际、市域、城市“四张网”。
构建“一轴二廊三通道”综合交通主骨架。“一轴”,即京沪综合运输通道;“二廊”,即沿黄“一字型”综合运输通道、青银综合运输通道;“三通道”,即济南至冀南地区的西向综合运输通道、至皖北地区的西南向综合运输通道、至苏北地区的东南向综合运输通道。“十四五”期,围绕强化主骨架规划建设一批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重大项目。
1.畅通国际链接,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一是建设现代化国际空港枢纽。提升遥墙国际机场能级,实施机场二期改扩建,建设4F国际级机场,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密国际国内航线;加快济南商河通用机场建设,规划建设济南高新通用机场、章丘济凤通用机场,实施雪野通用机场改扩建,“十四五”末,全市通用机场数量占全省20%。二是高标准打造国际内陆港。推进内陆港片区铁路专用线、道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铁路港、空港、水港、公路港联动的国际内陆港,推进全国重要的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形成联动陆海、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综合性物流枢纽。
2.强化城际交通,支撑引领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一是建设“米字型”高铁网。新增高速铁路运营及在建里程316公里。建成济郑高铁、济莱高铁、黄台联络线;建设济滨、德商、济枣铁路,实现省会经济圈市市通高铁;力争规划建设聊城至泰安至莱芜、滨州至淄博至莱芜至临沂、济南至济宁等铁路,“十四五”期高铁建设里程全省第一。二是提升普速铁路连通深度。研究推动聊泰铁路、济西至十二里阁联络线等项目,研究论证胶济铁路至瓦日铁路联络线等项目,增强普速铁路网连通度;实施“支线铁路进港进园”工程,规划建设郭大线,推进水发国际、山东宝鼎等铁路专用线。三是完善“二环十六射一联”高速公路网。新改建高速公路390公里。完成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段、济南至高青、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等3个续建项目;新开工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北环段、济微高速、济南至宁津等7个高速公路新建项目;实施京台高速齐河至济南段、济南至泰安段等6个改扩建项目;力争规划建设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南环段、济南绕城高速表白寺枢纽至晏城枢纽段改扩建等3个项目。“十四五”末,高速公路网密度及6车道以上占比等均居全省第一。四是建设河海联运的港口水运体系。建成小清河复航工程和港区建设,研究推动京杭运河-小清河联通工程。五是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级。综合客运枢纽方面,加快形成“5+6+N”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重点推进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港沟、长清、莱芜北、钢城、雪野等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推进章丘南客运中心、商河县城乡客运枢纽建设;综合货运枢纽方面。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重点推进董家镇铁路物流基地、水发国际物流园、郭大物流园等项目规划建设。
3.提升市域交通,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一是构建1小时市域铁路通勤网。不断推进“四网融合”,重点依托济莱、济济、济滨铁路,加强城区与各县市区快速联系;规划建设济南市域(郊)铁路S1线,研究规划济南至济阳、商河、仲宫、莱芜等项目。二是打造全域高快一体通道。强化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无缝衔接,建设全域高快一体通道,支撑外围区县与主城区之间直连。三是推动普通国省道品质提升。实施新改建项目230公里。续建1个、规划建设10个、开展前期4个。四是加快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开展“五年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改造提升800公里、实施养护工程5000公里。五是打造便捷通畅的跨黄通道。续建完成航天大道隧道、凤凰大桥等9处跨黄通道;开工建设绕城高速大北环黄河大桥、S241章济黄河大桥等5处跨黄通道,建成后,起步区范围内平均间距3公里,位居黄河沿线城市首位。
4.完善城市交通,提升骨架网络承载能力。一是加快轨道交通成环成网。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二期项目建设,开展三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济南东站至济阳(先行区)有轨电车项目建设,策划论证莱芜区至钢城区、济南至齐河有轨电车项目。二是深化公交都市建设。加快构建“轨道交通+无轨电车”快速公共交通走廊,做好公交、轨道、慢行“三网融合”。推动不少于10处公交场站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系统保障能力,完善网约车经营监管体系。三是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凤凰快速路、工业北路、黄河大道快速路等重点项目推进。加快东客站、医学中心、起步区、物流港、科创城等重点片区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实施路网加密行动,着重完善优化支路建设,促进城区路网微循环畅通;“十四五”末,全市新改建城市道路700公里,形成层次分明、干支协调、支微顺畅的路网系统。四是加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实施交通单元“格式化”治理,推动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由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开展城区道路交通瓶颈优化工程,2025年,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0%。五是支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畅通对外,提升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地位,建成高速环线,推进济滨铁路、市域(郊)铁路S1线,强化城际及区域服务;畅通内部,强化与城区的联络,构建内部骨架,加强轨道交通、城市骨干路网及跨黄通道建设。
(三)构建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一是提升客运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对外客运服务能力。到2025年国际(地区)航空航线达到65条。深化城乡客运服务改革,促进高效联程客运发展。二是促进货运服务集约高效。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提升各方式货运服务能力,提升物流配送水平。三是强化运输服务保障能力。重点推动运输装备应用升级,加强汽修和驾培服务管理,优化路域运输环境。四是推进运输行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交通与旅游、现代物流、邮政业、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重点是加快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安全应急、行业管理四个方面建设。
一是推进交通运输绿色集约发展。围绕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要求,重点推进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升智慧交通发展水平。建设提升智慧交通技术平台,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推动运输服务的智能化。三是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健全交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高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安全水平,强化交通安全应急救援保障,加强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四是提升综合交通治理水平。深化完善大交通运行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综合交通法规体系,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交通运输协同共治,深化社会参与机制,加强交通文明建设。
(五)保障措施
从党的领导、组织协调、要素保障、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强化规划保障,确保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