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90072/2022-00308 组配分类: 部门计划及总结
- 成文日期: 2022-02-16 发布日期: 2022-02-16
- 发布机构: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
- 标题: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2022年工作打算
- 发文字号:
2022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和省交通运输厅工作部署,按照“175”工作思路,加快打造省会综合立体交通网,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开路先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75”工作思路,即牢记“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引领发展、服务出行,打造省会综合立体交通网,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开路先锋”这个使命,扎实推进“建设、运营、服务、治理、创新、招商、安全”七项重点工作,强化“党的建设、作风建设、氛围营造、本领提升、力量凝聚”五个保障。
(一) 凝心聚力,牢记使命
——统一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统一,才能保证行动统一,才能步调一致,才能保证团队凝聚力、战斗力。没有统一的思想,队伍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转变作风,就是要在全系统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引导干部职工团结实干、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引领发展,就是坚持交通先行,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引领、支撑和拉动作用,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做强做大我们的交通产业。
——服务出行,就是交通服务民生,衣食住行,行是四大民生之一,出行即服务,这是我们的宗旨。交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要加快推进运输服务快速化、便捷化,努力做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打造省会综合立体交通网,就是要按照省委确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任务和济南打造交通强国样板城市的目标,积极培育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铁陆空地水”建设全面加速,加快形成以航空运输为引领、轨道交通为骨架、道路交通为经脉、水路交通为补充、交通枢纽为支点的省会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123”出行交通网(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123”快货物流网(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
——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开路先锋,就是要以更高要求、更足干劲、更好成效,全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努力在现代化建设各阶段、全过程当好开路先锋。
(二)真抓实干,奋力推进七项重点工作
1.省会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实现新突破
(1)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济南国家枢纽地位。一是加快构建京沪1条主轴,沿黄、青银2条廊道,至冀南、皖北、苏北地区的3条区域通道,积极谋划济南交通未来发展,加快培育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二是畅通国家高铁大通道。加快建设济郑高铁,强化与“郑州-西安-兰州-西宁”高铁衔接,支撑黄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加快形成。三是畅通国家高速大通道。实施京沪、京台、济广等国家高速改扩建,为重塑“山东的路”交通品牌作出“济南贡献”。四是建设现代化国际空港枢纽。加快推进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航站楼工程,打造国际级4F机场。五是打造河海联运新通道。完成小清河航道主体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内一流的内河智慧港口,力争航道和港口主体工程年底同步完成,具备通航条件。积极配合深入研究京杭运河与小清河连通工程,加快实现内河航运“通江达海”。
(2)服务省会经济圈互联互通。一是加快实现省会经济圈城市间高铁直通,以济南为中心,打造辐射周边6座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积极构建高铁、高速双通道,加强济南和周边25个县域单元互联互通,服务1800万人口。济莱高铁、黄台联络线年内建成,届时实现我市铁路总里程800公里。开工建设济滨高铁,填补滨州、东营与济南的联系短板,全面实现省会城市经济圈高铁直达。继续推进德商铁路前期工作,积极谋划研究济南至济宁铁路、莱芜至临沂铁路,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铁城际网。二是加快构建“两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建成济南至高青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济南至潍坊、济南大西环、大北环、高青-商河-武城、济南至微山等高速公路,进一步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三是加强与周边地市国省道沟通连接,加快省道103旅游公路建设,统筹推进国道104长清南段、国道308章丘段、国道309章丘东段拓宽改造等项目,持续提升国省道服务能级。
(3)服务市域交通一体化。一是构建市域铁路通勤圈。谋划建设主城区至济阳、商河、平阴等周边区县轨道交通通道。二是打造全域高快一体通道。强化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县联系,研究推动工业北路东延、济广高速济南连接线党家庄至崮山段建设,加强与外围区县之间相互联系。强化外围区县间联系,研究推动国道341平阴段拓宽、国道340商河段改造等项目。三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全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约1300公里,危桥改造14座。
(4)服务现代城市路网建设。一是以城市路网建设为重点。拉动城市向北、东等方向拓展,黄河大道、港源六路等一批骨干路网道路建成通车,推动开源路,春暄路等道路建设;实施药山南路、大魏庄东路等拥堵治理项目,改善区域交通;加强城市支路建设,畅通路网微循环。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40公里,不断提升我市路网密度。二是全力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4号线、6号线、8号线一期工程以及至济阳有轨电车建设,力争开工建设7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积极探索实施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发展。
(5)服务起步区道路建设。按照“举全市之力建设起步区”的要求,积极实施起步区G220、G308改线,持续推进黄河大道一期、济南黄河大桥复线桥、黄岗路隧道等快速路及跨黄桥隧建设项目,启动鹊华东路、鹊华西路、引爆区市政道路、沿黄堤路结合拓宽等主干路建设,助力起步区发展,支撑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地生效。
(6)服务高新区道路建设。高新区是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加快春暄路、电工所北路、科创与智能智造大走廊片区道路等重点项目推进,启动港源六路、临港路西段等骨干路网建设,引领高新区科创大走廊发展,助推“东强”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7)服务四港三区道路建设。“四港三区”是济南构建内陆沿海双向开放的枢纽、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加快天玑路、滨黄大道等骨干快速路各项前期工作,继续推进物流港一期、春暄路北段等道路建设,启动唐冶中路、东站片区等一批主干路、次干路建设,打通四港三区衔接通道。
(8)服务医学城道路建设。济南医学城是省市共建的重大健康产业项目,是济南市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举措。重点推进医学大道、南北三号路等涉铁骨架道路建设,完善生命科技创新产业区、医疗硅谷区配套道路建设,助推主导产业发展。
(9)服务区划调整道路建设。济南莱芜区划调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动G205钢城段改线,谋划研究济莱快速通道等项目,提升莱芜钢城与中心城区的联通水平,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后的交通发展需求。
(10)服务县域道路建设。启动青年路东延、明辉路西延、商河路中段、锦龙路南延、锦凤街、龙仁路、文昌路等骨架道路建设,继续推进飞跃大道、旅游路等续建道路建设,支持区县建设农高区东西大道等重点项目,强化各区县支路网配套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今年计划实施交通重点项目161个,预计完成投资659.3亿元,其中,山东高速预计投资142.9亿元、省铁投39.5亿元、机场建设公司60亿元、轨道交通集团138.2亿元、建设集团49.9亿元、城投集团14亿元、公交集团10.4亿元、区县70.7亿元。
2.交通运营能力获得新提升
(1)持续规范和优化道路客运。有序推进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改造,打造旅客联程运输系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引导绿色出行。加快主城区长途客运站转型升级,优化调整道路客运布局。大力推进巡游出租车行业改革,完善网约车监管制度,规范小微型客车租赁发展,努力实现“人享其行”,促进道路客运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2)加快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落实《关于加快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冷链物流、零担货运等为重点,加快培育道路货运龙头骨干示范企业。大力发展无车承运人等道路货运新业态,支持道路货运企业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能力。推动公、铁、空、水多式联运,鼓励多式联运企业发展,加快实现区域一体化通关协作。联合商务、邮政等部门,积极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做好“交快合作、快递进村”工作,努力实现“物畅其流”。
(3)积极推动运输结构调整。落实《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快董家铁路货运枢纽建设,推进铁路进港进园,推动大宗货运向铁路、水路转移,优化运输结构,不断降低运输成本。
(4)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加强运输服务衔接,建立促进一体化运输的制度,推进单证票据的通用化、标准化,逐步实现客运“一票式”的联程服务和货运“一单制”的联运服务,力争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引导和扶持道路运输和物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发展甩挂运输,逐步扩大甩挂运输的范围和规模。加强综合运输管理衔接,整合各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提供准确及时的综合运输信息服务。加强现代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提高运网协同调度能力和运输效率,避免运力浪费。研究推动铁路运输优化组织,开展公交化运输。
3.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得到新提高
(1)提升公交服务品质。进一步深化公交都市建设,完成动态考核任务。优化城市公交线网,完善“公交+轨道”运营模式,新开及优化公交线路40条,提升公交便利性和分担率。完成山东泉城绿色现代无轨电车公交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公交绿色发展。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探索推进全域公交。加快站台信息化改造提升,推动公交卡证实名化,持续推进公交Mass(出行即服务)建设,推进智慧公交升级。完善公路客运“一站多点”停靠网络,优化资源配置,方便群众乘车。
(2)加强交通拥堵治理。推动组建市级拥堵治理工作专班,凝聚市直有关部门、辖区政府力量,共商共建共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群众参与的治堵新格局;积极开展交通10大拥堵点治理,采取车道功能合理配置、信号配时优化、路口渠化改造等交通组织优化措施,提高节点运行效率;加快实施经十路雪山路、燕山立交周边等18处点位优化改造,同步回应市民期盼;联合辖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推动实施63个交通单元“网格化”治理,采取分流、优化、整治等措施,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研究启动“交通影响评价”政策在我市的推进落实,理顺机制,重塑流程,强化源头治堵。继续加强交通枢纽场站停车智慧管理,停车数据纳入全市静态交通云平台。推动ETC停车场景应用,更好地便利公众出行,助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
(3)深入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根据社区建设、村居合并等及时调整优化通村公交线路,不断扩大公交覆盖面,巩固公交“村村通”成果,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提质增效行动,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善路长制和智慧管养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确保农村公路列养率100%。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通户道路硬化成果,为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贡献交通力量。
4.行业治理体系构建取得新成效
(1)强化规划引领。组织实施好《“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启动《济南市机场和航空业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开展好公共交通规划调整修订,优化顶层设计,全力搭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框架。
(2)持续完善法规体系。尽快完成《济南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修改,争取《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做好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制度审查,完成执法培训、行政复议和诉讼、执法考核、普法宣传等工作。
(3)加强城市道路设施养护管理。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切实克服重建轻养思想,发动全社会力量,抓好道路管理养护,打造“畅安舒美”路。年内整修路面50万平方米、人行道20万平方米,实施6条道路高标准大中修,完成顺河高架路、隧道等快速路养护维修、声屏障安装年度任务,切实提高交通设施运营品质。完善“建成即移交”机制,加强城市道路移交管理。严格占用挖掘道路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城市道路安全畅通。创新应用养护新技术新材料,完善应急反应机制,提升道路设施完好率。完善城市道路绩效考核机制,提高道路养护管理水平。
(4)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巩固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建立整治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四张清单”制度。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创新,发挥“交通融合+”执法优势,用好省会经济圈交通执法一体化、枢纽站点综合治理等机制,切实维护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加大非现场执法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执法精准化信息化水平。推进执法队伍“四基四化”建设,全面推进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争创全省“规范执法示范单位”。
(5)着力提升工程建设品质。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交通质检人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捍卫自己的荣誉,助力“一流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工程质量监督规章制度,压实参建单位质量责任,完善标准化建设体系,加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协同推进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工厂化制造、信息化监管,强化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服务,落实监督措施,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按期完成重点交通工程征收拆迁协调和管线迁建等保障任务,为工程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5.交通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跨越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协同监管机制,完善市区两级质量监督和执法机构设置。改革路桥建设养护等招投标制度,避免非必须的中间环节,把所有的资金都用到道路和桥隧上。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信用交通建设,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抓好信用成果在全行业的广泛应用,强化行业质量信誉考核,构建新型监管机制。落实《关于加强城市道路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城市道路建设管理新机制。推进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改革,规范莱芜区钢城区出租车行业的经营关系。积极推进山东齐大交通工程公司规范化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打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组织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及新一轮“四减四增”工作,编制《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专项方案》《交通运输行业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综合运输效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继续推进老旧营运车辆淘汰,推广应用新能源运输工具,加大机动车维修企业监督管理力度,严格落实交通建设工地扬尘防治措施,提高公路精细化养护和保洁水平,进一步提高行业污染防治水平。
(3)加强智慧交通建设。加快智慧交通二期项目建设,推进非现场执法点位规划建设,完成运政管理、交通执法、综检联网、驾培监管等平台系统整合。扎实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持续抓好监测中心运维工作,充分发挥交通数据大脑作用,加大数据挖掘分析,增强监测中心运行管控、安全监管、决策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数字治理,布局数字基建,推进治理方式变革。落实《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着力推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
(4)鼓励支持行业创新发展。省2022年工作动员会提出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市2022年工作动员会提出要实施“12项改革创新行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牢固树立“创新引领发展”理念,将改革创新贯穿于交通运输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全力推进产业创新、融资创新、制度创新、办法创新等多种创新,加快推动交通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强化交通运输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作用,聚焦地铁、铁路、高速、桥隧、港口等项目建设需求,持续开展重点环节攻关,突破创新难题,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深度应用,培育发展新动力。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规范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为公众提供人性化、多样化、精细化服务。培育充满活力的通用航空市场,稳步扩大短途运输、公益服务、航空消费等市场规模。
6.产业招商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1)强化交通产业运行分析。货运周转量和用电量一样,是经济的风向标,反映经济活跃度,要加大对货运周转量和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等重要指标的监测和分析,深入研究交通产业运行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作用。推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有关运输量和规上交通运输企业营收增速5项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加大交通运输产业扶持培育力度,新增规上交通运输企业不少于10家。
(2)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全面完成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力争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加强与有关区县、平台对接合作,结合全市交通产业发展实际,策划打造交通产业园,实施产业链招商,引入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提升交通产业能级。
(3)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以破解建设资金缺口难题为导向,加快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和运用,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谋划筹建交通建设投融资平台,以融资为导向开展项目前期谋划,结合片区综合开发、产业园区建设、TOD模式等,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开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EPC+F”(工程总承包+融资)、“REITs”(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各种融资工具、模式和渠道,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7.行业安全稳定得到新加强
(1)抓好交通运输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把疫情防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按照国家、省、市印发的各类疫情防控方案和指南要求,对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等重点领域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细,确保全市交通运输领域疫情防控工作安全平稳有序推进。
(2)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部门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和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双轮驱动”考核和安全生产监管评价体系,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修订完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大演练频次,不断提升应急队伍抢险救援水平。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亮剑”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督促企业健全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扎实开展全员安全培训教育,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扎实做好信息网络安全工作。
(3)做好舆情监测和引导。加强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早期控制,实现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事态在第一环节控制。
(4)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建立健全事前预防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制度,做好重点人员稳控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莱芜划转人员身份、编制确认,加快莱芜交运集团破产清算,继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和行业乱象治理工作,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重点时段安保稳定工作,确保交通运输领域和谐稳定。畅通诉求反映渠道,抓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电视问政、12345热线等反映问题的办理,回应好社会各界和群众关切。
(三)固本清源,强化五个保障
1.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是深化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奋进力量,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二是努力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全力以赴做好模范机关建设收官之年创建工作。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星级支部评定,积极创建示范党支部,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是持续打造清廉交通。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决扛牢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纪检部门强化监督责任,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行业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要强化交通运输领域投资审查、审批、过程监督等方面的全方位监管,盯紧招投标管理、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不断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2.大力转变工作作风。今年是“作风建设年”,要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持续在抓常、抓细、抓实上下功夫,推动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好局面。要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3.持续营造良好氛围。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方方面面的支持。对内要内强素质,引导大家树立以单位为家的思想,热爱我们的团队,热爱我们的单位,增强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绝不能“自黑”。谁要是影响我们的形象,就要严肃批评处理。对外要积极争取支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加强和各相关单位交流联系,要认识到每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只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路子才能越走越宽。要深入打造“泉城交通人”文明品牌,扎实做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文明单位争创活动,不断提升行业文明建设水平。要认真谋划和推进舆论宣传工作,宣传我们的好做法、好作风,取得的好业绩,讲好泉城交通人故事,凝聚正能量。对上要经常沟通汇报,加强对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跑上联上工作,及时掌握信息动态,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对下要经常到老百姓那里、到乘客那里、到司机那里,问需求、解难题、办实事。
4.强化队伍本领提升。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突出精准化、实效性,帮助干部队伍夯实理论基础,开阔眼界格局,培养战略思维,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实践锻炼,促进干部多岗位成长。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选拔,多渠道培树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5.凝聚力量助推发展。发挥交通优势,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要素,凝聚央企、省企、济南市大平台、大企业、各区县、社会各界的力量,集聚发展资源,支持交通发展。建立高效便捷的机制,切实加大对接、执行和落实力度,持续借力助力发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以高水平合作助力高质量发展,形成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