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90072/2022-00407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 成文日期: 2022-07-26 发布日期: 2022-08-04
  • 发布机构: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
  • 标题: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济政字〔2022〕43号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市交通运输局产业发展处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6日        

(联系电话:市交通运输局产业发展处,62356066)

(此件公开发布)


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交通强国样板城市,根据《山东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鲁政字〔2021〕12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强省会”战略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突出互联互通的发展方向和人民满意的发展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落实交通强国建设部署,加快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共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全面提升设施供给能力、运输服务能力、行业治理能力,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助力济南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1.引领发展,当好先锋。坚持交通提前布局的工作方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省会经济圈(济南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以交通引领重点片区和产业发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当好开路先锋。

2.服务出行,人民满意。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将便民、利民、惠民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均等化水平,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3.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坚持“大交通”理念,统筹“铁陆空地水”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省会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坚持交通适度超前发展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布局,释放交通运输发展动力。

4.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贯彻“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强交通领域污染防治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建设低碳可持续交通运输体系。

5.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交通运输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提高行业要素生产率;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推动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交通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交通强国样板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连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节点作用更加突出,打造中国北方新动能增长极,陆海联动战略支点充分显现,成为面向亚太、链接亚欧的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打造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

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加快构建“一轴二廊三通道”的综合交通主骨架,国际、城际、市域、城市4张交通网更加完善,济南国际陆港基本建成,力争建成4F级国际机场,高速(城际)铁路运营及在建里程突破5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940公里,小清河航道建成投用,建成1000吨级泊位14个,城市轨道运营及在建里程279公里,新建城市道路700公里,加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拥堵指数下降15%,基本形成以航空运输为引领、轨道交通为骨架、道路交通为经脉、水路交通为补充、以交通枢纽为支点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大幅提升。初步实现“123”客运通达网(省会经济圈内城市1小时通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和“123”物流网(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欧亚班列年开行数量1000列以上;初步建成市域、市区两个“1小时交通圈”,基本达到主城区15分钟、建制镇30分钟进高快速路,主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保持100%等服务指标。

综合交通运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交通行业实现绿色集约发展,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营运车辆、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持续下降,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占比持续提升;智慧交通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有效推进,运输服务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高效快速反应的应急体系基本形成;行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综合交通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交通运输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全民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到2035年,力争在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样板城市的基础上,显著增强济南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有力支撑我市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

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结合省会实际,构建“3+21”指标体系。

(注:1 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完成后货邮吞吐量达到50 万吨。)

二、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坚持交通“先行官”定位,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主骨架,重点提升国际、城际、市域、城市4张交通网的设施供给能力,构建以综合运输通道为骨干、以国际空港枢纽和济南国际陆港为核心支点、以多层次网络为依托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一)完善“一轴二廊三通道”综合交通主骨架。立足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一轴一廊”(京津冀—长三角主轴路径2、京藏走廊路径2)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一字型”大通道布局,统筹做强3条射线通道,增强对省会经济圈乃至更大区域的辐射能力,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畅达全国的“一轴二廊三通道”综合交通主骨架。

1.“一轴”。京沪综合运输通道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京津冀—长三角主轴路径2”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济南北向连接京津冀,南向连接长三角乃至连通全球的主廊道。要推动济南至宁津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跟踪关注京沪新技术展望铁路规划研究情况,预留通道,进一步完善通道设施供给。

2.“二廊”。沿黄“一字型”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西向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进而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向连接滨州、东营通达渤海进而辐射东北亚的主廊道。要重点推进济郑高铁、济滨铁路、济南至高青高速公路、济南至东阿高速公路、小清河复航等项目建设,加密流域内运输机场航班、航线,畅通黄河流域陆海双向开放大通道,推动沿黄地区互联互通。青银综合运输通道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京藏走廊路径2”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济南东向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连通华北地区,延伸至山西、宁夏、甘肃等内陆腹地的主廊道。要推动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通道组织效能。

3.“三通道”。济南至冀南地区的西向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西向带动聊城、德州,进而联动邢台、邯郸、长治等内陆腹地的关键通道,要加快推进聊泰铁路、济南至临清高速公路等项目的规划建设,积极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功能。济南至皖北地区的西南向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西南向连接济宁、菏泽,进而联动商丘、徐州、淮北等地的关键通道,要推动济南至济宁铁路、济微高速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着力提升省会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皖北地区的联动水平。济南至苏北地区的东南向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带动临沂等鲁南经济圈东部区域,进而衔接连云港等江苏沿海城市的关键通道,也是济南融入京沪辅助通道衔接长三角的重要支撑。要推动济莱高铁、胶济铁路至瓦日铁路联络线等项目规划建设,切实提升枢纽辐射能力。

(二)畅通国际链接,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以打造陆海联动战略支点为目标,构建现代化国际空港枢纽,提升遥墙国际机场辐射能级和门户链接能力;高标准建设济南国际陆港,构建河海联运的港口水运体系,增强济南国家物流枢纽服务能力,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培育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1.建设现代化国际空港枢纽。围绕遥墙国际机场枢纽扩容增效,构建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枢纽。实施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提升机场设施容量。加快推进机场新工作区建设,新建西一、西二跑道及进近系统、滑行道系统以及T2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货运站等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平安、智慧、绿色、人文” 4F级国际机场。强化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辐射能力。完善机场周边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配套设施,引入济滨铁路、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打造国内领先的“空铁轨路”零距离换乘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扩大机场辐射半径,提高服务品质。增加国际国内航线,提升对外联通度。结合我市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大配套政策支持,拓展全货机航线,争取开放第五航权,吸引国内外知名航空企业在济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以覆盖欧美日韩和东盟为主的国际航线网络,提升航空通达时效。推动航空关联产业提质增效。支持临空经济区发展,发挥航空的产业平台功能,培育配套服务产业,加强与新型产业衔接,带动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空港物流等集聚发展。

2.高标准打造济南国际陆港。加快推动枢纽设施建设,加强铁路港、空港、水港、公路港联动的国际陆港建设,构建联动陆海、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综合性物流枢纽。铁路港方面,实施董家铁路货运中心扩建工程,推进济南欧亚班列集结中心项目建设,增加图定线路,扩大班列覆盖范围,力争2025年“齐鲁号”欧亚班列年开行数量1000列以上。空港方面,加快航空货运仓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济南机场航空货运保障能力,推动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50万吨。水港方面,建设小清河济南港,打造国内陆(海)河联运集结中心。公路港方面,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高物流组织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构建辐射全省、连通全国的公路骨干运输网络。

拓展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充分利用邯济铁路、胶济铁路等设施,培育形成济南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口岸的出境通道;利用京沪铁路等设施,拓展完善济南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综合物流通道;利用胶济铁路、济南至高青高速公路、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等设施,培育与青岛、烟台、日照、天津等沿海港口的物流通道,逐步形成外联港口、口岸,内通腹地的物流网络,增强济南国际陆港的中枢组织功能和资源整合能力。

提高枢纽衔接效能。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济南国际陆港核心区互联互通工程,推进小清河济南港疏港铁路规划建设,推动天玑路、荷花路、春晖路、春暄路等骨干路网及片区道路建设。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健全集装箱共享调拨体系,打造“公铁空水”多式联运示范区。

3.建设河海联运的港口水运体系。打造河海直达的黄金水道,加快建成小清河23公里三级限制性航道复航工程,打通济南港至潍坊港羊口作业区的水运航道,形成出海出境新通道;参与推动京杭运河—小清河联通工程,增强内河航道通行能力,扩大通达范围,积极发挥小清河航道在全省“一纵两横、三干多支”航道网中的骨干作用,打造绿色高效的“黄金水道”。

大力发展河海联运。推进济南港规划建设,加快实施主城港区、章丘港区一期工程,建成1000吨级泊位14个,形成“一港二区”总体发展格局,打造山东省内河地区性重要港口;强化济南港与潍坊港等渤海沿线港口的联通协作,积极发展河海直达的多式联运体系,联通国际海运物流通道。

(三)强化城际交通,支撑引领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紧抓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强省会”战略机遇,以打造高速(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双高通道”为重点,统筹协调普速铁路、通用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对外交通连通水平,支撑打造“1小时济南都市圈”。

1.建设“米字型”高速(城际)铁路网。到2025年高速(城际)铁路运营及在建里程显著增加,基本建成“米字型”高速(城际)铁路网。建设济郑高铁、济莱高铁、黄台联络线,加快形成黄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规划建设济滨铁路、德商铁路,实现省会经济圈市市通高铁,打造“轨道上的省会经济圈”。谋划研究聊城至泰安至莱芜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莱芜至临沂、济南至济宁、济南至淄博、济南至雄安等铁路。推动省会经济圈从“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研究利用高铁主骨架,依托济青高铁等既有铁路线路,采取增开车次、增加停靠站等措施推进省会经济圈城际列车公交化运行,实现对省会经济圈及周边区域的高效覆盖。

2.提升普速铁路连通深度。推动郭家沟至大石家地方铁路线、聊泰铁路规划建设,谋划研究胶济铁路至瓦日铁路联络线、济西至十二里阁联络线等项目,加强普速铁路网连通。推进水发国际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山东宝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新改建工程,研究推动小清河济南港疏港铁路规划建设,实施“支线铁路进港进园”工程,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

3.完善“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按照完善环线、提升射线、构建联线的思路,新改建高速公路约390公里,加快形成“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网,辐射带动联线周边21个区县发展,促进经济和人员往来。支撑济南都市圈互联互通,完成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段、济南至高青、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等3个续建项目;开工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北环段、济微高速公路济南至济宁新机场段、商河至武城、高青至商河、庆云至章丘、济南至宁津、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连接线党家至崮山段等7个高速公路新建项目;实施京台高速公路齐河至济南段、济南至泰安段、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小许家至遥墙机场段、小许家至港沟段、港沟立交至殷家林枢纽段、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等6个改扩建项目;推动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南环段、济南绕城高速公路表白寺枢纽至晏城枢纽段改扩建、京沪高速公路殷巷和雪野互通立交及连接线等项目;规划研究济南至临清高速公路、济南至东阿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零点立交至槐荫枢纽段改扩建、章丘至钢城高速公路等项目。预计到“十四五”末,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40公里,6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占比达88%,市域建制镇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

4.完善通用机场布局。研究编制全市机场和航空业发展规划,引导功能错位发展。积极推动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加快济南商河通用机场建设,规划建设章丘济凤等通用机场,研究推进雪野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提供应急救援、农林生产、飞行培训、商务飞行、旅游体验等服务。积极探索低空空域开放利用新模式,大力推进我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低空监视服务网示范项目,推动建立多层次航空服务体系。

5.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级。综合客运枢纽。按照布局均衡、层次分明的工作思路,结合全市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以及城市交通规划布局,加快形成远期“5+6+N(5个一级综合客运枢纽: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济南站、济南西站、济南东站、莱芜北站;6个二级综合客运枢纽:大明湖站、济南北站、历城站、长清站、章丘站、东沙王庄站;“N”个三级综合客运枢纽:章丘北站、章丘南站、钢城站、济阳站、商河站、平阴站、南山站等)”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布局。“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航站楼、交通中心等设施,打造集航空、高铁、公路客运、城市轨道、公共交通、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提升门户功能;优化客运枢纽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莱芜北站、历城站、长清站、钢城站、雪野站、商河站、济阳站等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推进章丘南客运中心、商河县城乡客运枢纽建设;强化客运枢纽内“零距离”换乘,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内平均换乘时间5分钟,全面提升枢纽发展质量和整体效能。

综合货运枢纽。依托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结合城镇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和产业联动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七园(“一核”为济南国际陆港核心区,“一带”为省会南部物流产业集聚带,“七园”分别为中央高端物流聚集区、国际智慧物流园区、小清河章丘港配套物流园、济南西部综合物流园、长清经开区物流园、济阳综合物流枢纽、济南北部公铁联运物流园)”物流空间布局。“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具有多式联运示范作用和公共服务属性的综合货运枢纽,推进董家铁路货运中心、水发国际物流园、郭大物流园、济南西部综合物流园等项目规划建设,优化综合货运枢纽布局。依托既有高铁场站,谋划建设以高铁快运为核心的综合物流园,探索发展高铁快运。加强多式联运枢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实施联运换装设施升级改造,推进货运“无缝衔接”,实现货运物流降本增效。

(四)提升市域交通,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立足城市发展新格局,以市域(郊)铁路、高快一体通道、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跨黄通道为重点,构建主城区与外围区县直通的“人字型”走廊、外围区县间直连的“三角形”通道,服务济莱区划调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1.构建市域铁路通勤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谋划推进主城区至周边区县的轨道交通通道以及外围区县之间的铁路联通。推动市域(郊)铁路S1线规划建设;依托济莱高铁、胶济客专、济青高铁、济滨铁路等线路,谋划研究开行市域(郊)列车,构建市域铁路通勤网,提升全域快速服务水平。

2.打造全域高快一体通道。坚持“快速直连、一体衔接”原则,强化城区与市域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提前谋划布局,推动黄河大道、天玑快速路等新建快速路与高速公路无缝衔接,规划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经济阳至商河快速通道,实施济广高速改扩建、G309青兰线章丘段改扩建、工业北路东延、旅游路东延等工程;加强济莱间快速联系,研究推进京沪高速公路雪野互通立交及连接线、G205山深线验货台至钢城新泰界段、S243泰梁线东延、S234惠沂线明水至莱芜段等项目,形成主城区至商河、平阴、章丘、莱芜—钢城“四向放射”的高快一体通道。强化市域外围组团间直连,利用京沪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西环段、G341、G220、S241等干线公路,实现外围区县间快速通达。

3.提升普通国省道品质。按照示范旅游路、外绕穿城路、打通瓶颈路的思路,推进普通国省道品质提升工程建设,实施约187公里的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建设S103济枣线济南市中区红符路口至济南泰安界段项目。规划建设G309青兰线天桥王家镇至李家岸中桥段、G220东深线先行区改线段、G309青兰线章丘淄博界至章丘胡山大街段、G308文石线章丘水寨至黄家段、G341黄海线平阴肥城界至平阴黄河大桥段、G104京岚线长清崮山至界首立交段、G104京岚线黄河大桥改扩建工程、G308文石线章丘黄家至济阳回河段(黄河大桥)、S241临徐线章丘水寨至章丘南河庄段等9个新改建项目。开展S317线枣林至张夏段、G205山深线验货台至钢城新泰界段、S241临徐线济阳至章丘水寨段(黄河大桥)、G340东子线商河惠民界至商河临邑界段、S243泰梁线东延工程等5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规划研究G341黄海线莱芜段改扩建、S234惠沂线明水至莱芜段。推动既有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沿路以旅游公路标准实施提升,构建“南美”旅游公路网,串联沿线43处等级景区;推动S103、港九路等通道建设,加强我市“南美”战略实施区域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期末,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占比达69%,通行能力明显提升、路网结构更加完善、通行环境更加舒适。

4.加快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实施路网延伸通达、路网改造提升、路面状况改善、安全能力提升、运输服务提升5大工程,新建、改造提升农村公路800公里,因地制宜推进建制村双车道公路建设和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持续开展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整治提升,实施养护工程5000公里,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县、镇、村三级“路长制”,实现农村公路列养率100%,打造“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建设共富共享美好生活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5.打造便捷通畅的跨黄通道。结合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建设,科学规划建设跨黄通道,续建完成凤凰大桥、G104京岚线黄河大桥改扩建、济泺路穿黄及北延隧道、齐鲁黄河大桥、济郑高铁桥、绕城大西环黄河桥、聊泰公铁两用桥等7处跨黄通道;开工建设航天大道隧道、黄岗路隧道、绕城高速大北环黄河大桥、S241章济黄河大桥、济滨铁路公铁两用桥、G105东阿至平阴黄河大桥、齐州大桥等7处跨黄通道,加强两岸经济社会联系和人员往来。

(五)完善城市交通,提升骨架网络承载能力。坚持引领发展、节约集约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网络,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服务重点片区发展,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容量和韧性;加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倡导绿色出行,构建绿色畅通的城市交通体系。

1.加快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建设,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279公里。强化枢纽直连,实施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服务城区与济南东站、遥墙国际机场的快速联通;完善城区骨架,实施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6号线、9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工程,服务城市东西向主要客流走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支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实施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服务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与汉峪片区、济南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快速直达。推动轨道交通场站TOD综合开发,充分考虑场站能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周边用地开发难度等因素,统筹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工作,完善周边公交、慢行体系,引导城市功能、人口向轨道站点周边集聚,切实发挥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开展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全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线网,加密南北向线路,服务主城区。

推动中低运量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积极推进济南东站至济阳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有轨电车项目建设,谋划研究长清区域、莱芜区至钢城区、济南至齐河低运量轨道交通项目,加快研究论证大涧沟经仲宫至柳埠等云巴项目,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2.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十四五”期间,按照快速骨架成网络、新城建设有支撑、老城服务有提升、关键节点有突破的思路,新建城市道路700公里,加快形成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配合理、结构完善的城市道路网。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推动黄河大道、工业北路快速路东延、凤凰快速路、荷花快速路、天玑快速路、滨黄大道等骨架道路前期研究和建设工作,加强快速路之间、快速路与主干路之间的转换衔接,增强城区各组团间快速服务能力。结合城市拓展方向,重点推进二环北路、旅游路东延、虎山路东延、科创大道、水屯北路等道路建设,贯通东西路网,推进奥体西路、开源路、腊山河西路北延、春暄路、平安南路、平安北路等道路建设,连通南北路网,研究推进唐冶中路等穿越胶济铁路的南北向通道建设,打通铁路关键节点,实施瓶颈路畅通和支路网加密工程,新建主次干路300公里以上、支路300公里以上。聚焦火车站、济南儿童医院、奥体等中心城区拥堵片区未贯通支路建设,畅通片区微循环;结合开发进度,推动外围区域支路建设,服务片区发展。加快推进慢行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3.服务重点片区发展。围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南高新区、济南国际陆港(四港三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济南中央活力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发展,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规划建设黄河大道一期、二期等快速路项目,研究实施凤凰路西延工程,推动会展南路、鹊华西路等主干路建设,构建骨架路网;建设黄岗路隧道、G104黄河大桥复线桥等跨黄通道,助力济南加速迈向“黄河时代”;推进G309改扩建和G220、G308调线外绕,分流过境交通;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7号线一期、济南东站至济阳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有轨电车建设,实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与主城区及城市枢纽的直连直通;预留济滨铁路引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联络线条件;优化调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高速公路线网布局,形成高速公路环线。在济南高新区加快推动轨道交通4 号线一期、6 号线、7 号线一期、8 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贯通旅游路、虎山路、科创大道等主干路,加密区域路网,服务齐鲁科创大走廊、智能制造大走廊发展,为“东强”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在济南国际陆港(四港三区)聚焦“港产城”融合发展,构建多式联运的四港联动体系和内外一体的交通格局,重点加强与东部城区的交通干道和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小清河济南港主城港区建设,推动春晖路、温梁路等骨干道路及片区路网建设,推进济南至高青高速公路建设,加强片区道路与高快路网的衔接。在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推进齐鲁黄河大桥及配套道路建设,规划建设医学大道、南北三号路等主干路,完善内部结构性干道,服务医疗硅谷片区、生命科技创新产业区等功能区发展。在济南中央活力区推进党杨路、东西三号路建设,形成串联西客站、党家片区的东西向贯通重要通道,加快推进南北二号路、东西四号路、重汽路等主干路建设,服务构建现代智慧、活力宜居新城区。

4.加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组建市级领导架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群众参与的治堵新格局。实施拥堵节点治理,利用系统思维,以交通“供给侧、需求侧”建设治理双向发力,开展交通堵点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工作,按照“一点一策”原则,疏解城市主次干路交通。推动经十路、泺源大街等重要节点改造提升,打通完善路网关键节点,优化龙鼎立交等快速路匝道系统,畅通水屯北路等走廊瓶颈,提升主要交通走廊贯通性。强化源头治理,研究制定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办法,完善交通影响评价机制;聚焦交通战略需求,强化数据分析研判,搭建交通拥堵智慧管理平台,推动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由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实施单元网格治理,疏通单元小区内道路“毛细血管”功能,盘活路网资源,规范交通秩序,积极构建社区微循环治理新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强化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小汽车出行,构建便捷、安全、文明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强静态停车管理,科学编制城市整体停车规划,分类分区优化停车设施供给,提升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推进资源共享和错时免费开放,用好用足停车资源。到2025年,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5%,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三、构建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持续增加高品质、快速化运输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公铁空水”多式联运、联程运输,加快推进运输业转型升级,强化运输设施装备和保障能力,构建经济高效、先进共享、品质卓越的运输服务体系。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加速集聚、连片发展,以交通大建设带动产业大发展。

(一)提升客运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城市客运服务能力。深化公交都市建设,加快构建“轨道交通+无轨电车”快速公共交通走廊,促进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提升城市客运换乘效率。完善公交专用道,推动公交专用道连续成网,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按照“降重复、增覆盖、便接驳”原则,持续优化老城区线网布局,开辟新城区线路,填补空白,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持续巩固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100%的发展成果。推广特色公交模式,发展社区定制、旅游专线、高峰通勤、大站快车等新型公交服务,满足多元化出行需求。推动黄岗、孙村、汉峪、桑梓店、白马山等不少于10处公交场站建设,强化公共交通系统保障。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完善网约车经营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网约车市场,建设出租汽车服务区,改善司机工作环境。打造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系统,结合城市道路建设,采取交通标线、硬性隔离等方式,清晰界定边界,保障慢行空间,提高非机动车道、步道的连续性、通畅性,支撑构建高质量慢行系统。持续优化城乡客运设施和运营线路布局,构建城市公交、城乡公交融合发展的城乡客运网络。

增强对外客运服务能力。加强航空基础设施及航线建设,保障国际重要地区航空通达时效;打造便捷直达国内主要枢纽城市的空中快线,提高航班正点率,推动设施“无人化”、安检“无纸化”、乘机便利化,优化航班出行链条。加快构建城际铁路快速客运网络,采取增加既有列车停站频次、重要客流集散地停站频次、开行列车班次等措施优化客运组织,推动城际、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大力发展定制客运,实现与城际铁路客运错位互补发展;有序推进省会经济圈城际客运公交化改造工作,完善省会经济圈城际公交线网布局,优化城际公交线路站点设置与班次安排,提升城际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到2025年,初步实现省会经济圈内城市1小时通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促进高效客运联程发展。深化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建设,重点提升各交通方式换乘水平,优化各类客运班线运力匹配和时刻安排,加快推进商河至济南旅客公铁联程运输试点项目。完善综合客运枢纽行李直挂、票务服务等设施,实现全程服务电子化。积极探索优化安检流程,研究推动高铁、地铁等跨方式安检互认。整合售票资源和购票渠道,建立12306平台与公路客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推动实现“一站购票、无缝衔接、一票(证)通行”,实现出行便捷化。积极发展城市候机楼,打造“空地联运”服务,拓宽机场快线出行范围,增加快线班次,以便利、多样的地面交通方式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提供“铁巴通”“空巴通”等运输服务,强化高铁站、机场至市区、周边地市之间的班线联系。

(二)促进货运服务集约高效。优化货运服务。充分考虑跨境电商、快递和生鲜冷链等业务需求,增强航空货运组织能力。提升“齐鲁号”欧亚班列品牌国际影响力,建设重要的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提高铁路运输市场占有率。创新公路货运模式,推广网络货运、甩挂运输、驮背运输、零担货运班车等先进组织方式,提升公路货运组织效能。强化小清河港与沿海港口的合作,实现河海联运,充分发挥水运低成本优势。

加快多式联运发展。依托济南国际陆港建设,着力推进“公铁空水”四港联动,推广应用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加快公铁、铁水、公水、空铁联运发展,打造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建设陆海联运集结中心,强化与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的互联互通,构建铁路、水运、公路多通道出海交通体系。加强枢纽融合,完善各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和换装转运体系,推进货运联运站内“无缝对接”,提升枢纽服务效能。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实现货运物流降本增效。

提升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加快“公铁空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物流通道,推进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高效衔接,积极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即时配送、无人配送、绿色配送等先进模式。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创新农村邮政网络营运模式,整合城乡客运与供销、邮政快递、物流等功能,推动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向农村延伸。“十四五”期末,建制村快递通达率达到100%。

(三)强化运输服务保障。优化路域运输环境,加强路域环境整治,加大公路巡查和管养力度,全面提升净化、绿化、美化水平;完善服务区、停车区等服务设施,打造“司机之家”,营造畅安舒美的运输服务环境。提高道路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基础设施由“以建为主”向“建养并重”转变。开展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最美铁路沿线景观带。

推动运输装备应用升级。加强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客货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公共交通车辆升级,鼓励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等领域使用新能源车辆。改善城乡客运车辆车况车貌,提高群众出行舒适度。提升水路运输装备水平,推进河海直达船型应用,引导客运船舶向旅游化、舒适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进标准集装箱在交通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普及多式联运成套装备,提高换装效率。完善供电、加气等配套设施,提高交通运输装备生产效率和整体能效水平。加强汽修服务管理,积极培育“社区连锁经营”汽车快修服务,组建汽车维修钣喷中心,培育环保标杆类企业,完善维修救援网络和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优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服务,严把准入关、素质关、退出关,规范考试申请和证件管理,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扎实推进继续教育、动态管理和诚信考核等工作,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健全驾培机构培训质量考核和监督机制,实现全市驾校“计时培训、计时收费、先培训后付费”服务模式全覆盖,严把驾驶人员培训质量关。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规范从业人员履职行为,引导和规范广大从业人员安全从业、文明从业、诚信从业。进一步优化从业环境,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改善从业人员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从业人员行业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

(四)培育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交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交通装备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现代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实现交通运输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相互支撑。推动交通运输与生产制造、流通环节资源整合,鼓励物流组织模式与业态创新。依托高铁、轨道交通建设,引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积极推动交通+产业模式,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

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机场、火车站与景区之间无缝对接,提升景区道路联通水平。推进“南美”旅游公路网规划建设,适时开展黄河适航段通航研究。支持通用机场发展低空飞行旅游,因地制宜开行旅游专列。鼓励企业发展特色旅游客运,开通机场、火车站至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进一步丰富旅游包车、住宿、餐饮、娱乐等延伸服务。完善客运站点对接旅游服务,在汽车站、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推动交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构建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大宗物资、集装箱物流网络,强化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干通道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应急、冷链、分拣处理等功能区建设,加强与口岸的衔接,畅通物流大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

推动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有机衔接,支持在铁路、机场、城市轨道等交通站场建设邮政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拓展快递航空运输网络,支持发展航空寄递产业,推进济南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改扩建项目。鼓励企业提升高铁快递运输比例。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

四、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水平,加快完善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安全应急、行业治理“四个体系”,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格局。

(一)推进交通绿色集约发展。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巩固绿色交通城市创建成果,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推动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逐步构建以电气化铁路、节能环保船舶为主的中长途货运系统和以低排放车、新能源车为主的短途货运系统。持续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抓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倡导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低能耗交通方式。

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深化交通能源结构升级。深入开展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工作,推广运用高效能、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力争实现新增和更新公交、出租车100%(应急车辆除外)采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型,全市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较2020年下降5%以上。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充电需求,适度超前建设加氢站,满足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试点用能需求。推进LNG、电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鼓励港口新增作业车辆、机械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在公路、铁路、桥梁、综合管廊、地铁等领域采取装配式施工方式。广泛应用老旧道路基层水稳、面层沥青、构筑物垃圾回收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持续做好施工降噪抑尘,实现交通设施建设期绿色化。统筹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衔接,推进交通枢纽综合立体开发和公铁复合通道建设,统筹整合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交通通道绿化美化,推广创建公路绿色服务区、绿色铁路站和生态航道等。

(二)提升交通科技创新水平。搭建智慧交通技术平台。启动智慧交通二期建设,坚持全息感知、全线监管、全面协同、全程服务的工作思路,依托济南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中心和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安全风险防控、交通综合执法等应用系统,融入“城市大脑”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逐步形成济南市“1+1+4+N(1个指挥中心、1个大数据中心、4个综合管理平台和N个行业应用系统)”交通运输信息化平台,为行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和决策提供支撑。

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结合新一代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应用,实现信息技术全方位赋能交通运输行业,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推进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化,实现全程电子化服务。打造智慧机场,建设智慧管理、智慧引导、智慧安保的全方位智慧机场体系。打造智慧高铁站,实现人脸识别追踪、客流分析预警等智慧功能,全面提升智能化管控能力。打造智慧公路,积极探索“5G+车路协同”新应用。建设智慧高速,依托数字赋能提升普通公路管养水平。打造智慧水运,依托小清河复航及济南港工程,推进智慧航道和智慧港口建设。

推动运输服务智能化。推广“互联网+”出行服务,提升运输效率和出行体验。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公交发展,完善一体化MaaS(出行即服务)平台,实现交通出行全流程规划、无缝衔接、一站式支付。加快建设智慧地铁系统,强化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示范应用,建立客流态势感知系统,逐步实现城市轨道运营、维保、安全管理智能化。加强道路客运电子客票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刷脸”进站乘车。推动货运物流数字化发展,鼓励发展网络平台道路货运、车货匹配、智能航运等“互联网+货运物流”新模式。

(三)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健全交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完善行业安全监管权责清单,明确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边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督促企业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评价体系,督促区县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坚持“凡检查必执法”,推动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提升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安全水平。严格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做好道路、桥隧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周期性检测维护,加强标志标线、防碰撞、治超、交通监控、电子执法等交通安保设施建设管理。强化重点车辆联合监管机制,借助动态监控、卫星定位、主动安全等车载设备,做好“两客一危”和工程运输等重点车辆安全管理和事故防控工作;定期开展重点营运车辆专项整治行动,实行联防联控。

强化交通安全应急救援保障。分级分类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配强应急救援人员,配足应急物资装备,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不断提升人员协作配合能力。推进应急值班规范化,做好极端天气、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工作;与应急、消防、公安、卫生、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强化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

加强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督促企业健全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施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提升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引导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安全信用评价、隐患排查、调查研究等相关工作。

(四)提升综合交通治理水平。健全综合交通法规体系,修订完善交通领域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法治化管理体系。

完善大交通运行机制。完成交通强国“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任务,持续巩固交通运输系统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健全综合交通运输统筹发展、运行监测、公共服务等职责体系,形成责权明晰、协作有序、运转顺畅的行业治理新机制。

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各项任务,继续推进“四基四化”建设,推进设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进一步构建统一高效的交通运输执法体系。推广“交通融合+”执法模式,加强非现场执法设施建设,增强科技执法、智慧执法、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落实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按规定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加强和规范“互联网+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持续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和“一网通办”,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和行业管理职能。

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提升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水平,完善定价和补贴机制,推动企业管理改革;按照精准发现客流、精准调度线路、精准控制成本、精准服务群众的要求,持续实行“一线路一策略”,统筹规划城乡客运设施和运营线路布局,构建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区际公交融合发展的城乡客运网络,推进全域公交服务均等化。

完善交通运输协同共治。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交通运输治理,健全相关机制,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介,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拓宽交通运输政务公开领域和范围,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深入推进“信用交通”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行业市场环境。

加强交通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践行新时代交通精神,增强行业凝聚力、战斗力。打造一批交通运输文化品牌和文明示范窗口,树立交通运输行业先进典型,提升交通行业软实力。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推动绿色交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提升交通参与者责任意识、包容意识、自律意识、环保意识和诚信意识,引导文明出行,营造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级部门协同配合、上下机构联动、周边地市互动的推进机制,统筹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努力实现全市交通建设“一盘棋”。科学组织实施规划,聚焦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加强规划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适时开展跟踪评估,根据规划落实情况及时动态调整。

(二)落实要素保障。坚持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做好相关用地预留工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积极争取将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库,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积极拓展交通领域投融资渠道,全力争取国家、省交通专项资金补助,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PPP等方式破解项目融资难题,扩大有效投资。探索“交通+资源”“交通+旅游”等一体开发模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规范高效的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

(三)强化队伍建设。完善交通干部队伍教育培训、轮岗、挂职等机制,提高交通运输干部队伍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综合本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组织行业劳动技能竞赛,为规划实施落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pdf

  • 上一篇:
  •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